【存錢態度】分析每月開銷比例及ABC帳戶理財法,建立起專屬的理財計劃。
錢財的不安

任何人被問想不想成為有錢人,應該都會回答:「當然想啊!」,但想成為有錢的真正理由,並不是為了開跑車、住豪宅,而是希望能從錢財的不安中獲得解放。
事實上錢不會背叛主人,這是斬釘截鐵的事實,只要謹慎管理,你花多少心思就有多少回報,不安將和你無緣,只要改變用錢的方式,就能讓錢成為自己的夥伴,感受到財務自由的幸福。
錢包理財術

錢包是收納錢財的重要工具,是實現自己夢想、目標的重要戰友,錢包的主人應該重視金錢與錢包,因此不會將滿足眼前的慾望的物品放進錢包。
看一個人的錢包,就能看出他的財務情況,重點不在使用甚麼樣式的錢包,而是它是不是愛惜金錢的錢包。
一個好的錢包,應該要能輕鬆掌握金錢的狀況, 如果錢包看起來胖胖鼓鼓的,塞了很多雜物,就不是尊重金錢的錢包,而是渴望財富增加的錢包。
如何管理錢包:
- 跟錢無關的東西拿出來(護身符、家人照片、折價劵等)。
- 不要累積收據、發票。
- 只放最小限度、常用的集點卡。
- 一眼就能看出錢包裡有多少錢。
- 不要塞太多東西。
- 鈔票要照面額大小排序,小額在前面,大額在後面。
把錢花在哪裡

重點不在於「花了多少錢」,而是「把錢花在哪裡」,事實上很多人都有在記帳,但是卻沒有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,原因就出在,沒有好好對自己的花費進行分析。
每個月定期,將所紀錄全部的開銷進行以下三種分類:
- 消費:
平時日常生活中的必要開銷。 - 浪費:
平時日常生活中,非必要之開銷。 - 投資:
對於未來會有幫助性質的開銷。
簡單的判斷例子:
假設每天買3個便當即可吃飽,而偏偏誤買了4個便當,最終沒吃完臭掉就是浪費,但是如果吃了4個便當,未來的體力更好,身體更健康的話,就變成投資了。
分析每月開銷比例

基本的理想消費、投資、浪費比例應該為:「開銷70%、投資25%、浪費5%」。
透過記帳後,就可以分析一下,每個月的消費、投資、浪費比例各為多少%,並將自己原本錯誤的比例,慢慢修正為理想比例。
以上的基本理想比例,是適用於大多數人的比例,但是實際上的比例,可以根據自身條件不同,進行個人化的更動。
兩種調整案例:
- 收入為10萬的人,就算開銷比例為50%,5萬元也足以過不錯的生活品質,因此收入越高的人,開銷比例應該下降,投資比例應該提高。
- 如果你想要早點脫離早九晚五的工作,或是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願意先苦後甘的話,就應該要提高自己的投資比例,降低開銷比例。
目標為半年薪水(生活預備金)

上述建議的基本投資比例25%,包含了儲蓄及投資兩種,目標為先存下半年的薪水,再開始進行投資。
為何要存到半年的薪水,主要是為了避免失業導致收入中斷時,可以有半年份的薪水存款,便可以安心的找適合自己的工作,這半年的薪水也稱作為生活預備金。
儲蓄比例可以根據自身情況,在比例上的做調整,舉例來說,如果本身工作不穩定,建議提高儲蓄比例,以便因應失業的突發狀況。
習慣以投資優先

一般來說當收入增加時,消費、浪費的比例自然就會提高,生活就會開始變得奢侈,如果慾望不斷的無限上綱,不管收入增加了多少,都無法獲得自己所想要的生活。
如果你想要在未來達到財富自由,就必須要保持簡樸的生活,盡可能的將錢以投資為優先。 善於理財的人,則習慣以投資為優先,將多出來的收入用於投資。
支出順序
- 不懂理財的人:
浪費->消費->投資。 - 善於理財的人:
投資->消費->浪費。
建立價值觀

建立自己的價值觀,事實上浪費、消費、投資,要如何分類是一件很困難的問題。
例如:「不小心買了冰淇淋,這應該算是浪費嗎?只要吃了冰淇淋,之後心情就會很好,可以更努力工作,所以算是投資,但如此一來,似乎也將浪費合理正當化了」。
事實上要如何分類,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答案,要正確的理財,這並不是一件可以快速辦到的事情,重點在於保持檢視、思考自己用錢的方式,相信最終就會慢慢的醒悟,並確認正確的價值觀。
浪費是不好的嗎?

不要否定慾望,我們總是給予「慾望」負面的評價,認為有欲望是不好的 ,每個人都會有想要的東西,並做出購買的行為,會讓你開心的事物,不應該以浪費、慾望的名義去否定他。
勇敢承認自己會浪費的事實,讓自己保留一點浪費的空間,並從根本檢討自己的消費行為,透過不斷的檢視消費,不斷的修正自己的消費行為,自然用錢就會越用越精明。
不要壓抑內心慾望的痛苦,以及因為衝動購物而產生的自我厭惡,事實上每個人都會浪費,而且浪費也是必要的,重點在於控制浪費,不在於杜絕浪費。
將浪費的預算,編列進每個月的預算中,在限度內盡情滿足慾望,當你擁有自己的浪費預算,自然就會思考如何妥善運用,而不是想方設法捏造各種名目,將自己的消費隱藏在其他支出預算,企圖去合理化,導致自己永遠無法成長。
折扣率的陷阱

建立價值觀十分重要,如果沒有建立自己的價值觀,原本以為賺到的事情,卻不是這麼一回事,因為這個世界充滿太多,讓人誤以為買到賺到的資訊。
韋伯‧費希納定理:
「人在比較並進行判斷時,不會以實際差額作為判斷基準,而是以折扣率來判斷」。
透過上面的圖片,就可以了解,折扣率的影響力有多麼大,衣服的半價優惠,會讓人感覺賺了一倍,心中的喜悅自然也就加倍了。
但是仔細想想,衣服比原價便宜500元,外套打7折則比原價便宜800元,其實是外套的折扣比較多,不要忘了,折扣後省下的錢,可以增加用於投資的錢,自然是越多越好,因此應該以實際省下的金額,作為判斷標準,不要被折扣率所騙。
不被近利所誘

如果你經常存不到錢,就需要改變消費習慣,不再花太多錢購買想要的東西,只把錢用在必要的東西上,例如:搭車、水費、電費、瓦斯費….
雖然精打細算是一件值得學習的事情,但是有時候,不管東西有多便宜,只要是不需要的東西,結果還是等於浪費,以為「買到賺到」的消費行為,卻被價格陷阱弄到失去原則,並不一件好事。
與其囤積用不到的東西佔據空間,不如在讓物品以金錢的形式存在,並將每一份錢,都用於當下對自己來說,最有意義的事物上。
不為眼前近利所誘惑,嚴格審視當下的真正需求,只要明白這個道理,一定能找到充滿個人風格的理財方式。
信用卡的陷阱

在銀行的推廣之下,幾乎每個人的手中都有一張信用卡,當消費越來越便利,如果不能堅持原則,就會不自覺的掉進過度消費的陷阱當中。
信用卡所提供的便利與好處如下:
- 不用帶錢也能購物。
- 累積點數。
- 免費保險。
- 機場貴賓室。
- 機場免費接送。
- 分期付款。
- 卡友貸款。
- 現金回饋。
- 打折優惠。
- 便宜電影票。
- 免費升級高鐵商務艙。
- 免費機票。
- 等等…..
因為諸多優惠及好康,許多人會陷入不用白不用的情況,但是美好的背後總是伴隨著危險,因為消費的當下現金並沒有減少,使人開始鬆懈,每當收到帳單時,上面的數字總是超出自己的預想。
當信用卡的帳單無法繳清時,只好繳納最低金額,同時啟動循環利息機制,讓人感覺還款壓力變小許多,實際上只是拉長還款時間,並且利息非常的高,未來所要面對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大。
將你的信用卡,與你的銀行帳戶綁定,開始自動扣繳機制,以避免遲繳產生利息,並且影響自己在銀行的信用評分,未來申請貸款時,可能會遇到問題。
分期消費

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的經驗,因為人性如此,討厭的事情總是要最後才做,而信用卡的分期分款功能,就是導致你消費鬆懈的陷阱之一。
當眼前出現利益時,卻無法忍受等待的人,信用卡可以立即實現眼前的慾望,而往往無法忍受等待的人,經常造成所謂的衝動性消費,而信用卡分期付款則是一種助力。
改變消費習慣:
改變原本的習慣,養成一次付款的習慣,不再使用分期付款服務,自然在消費時,就會以商品的總金額做為考量。
在發生衝動性消費欲望時候,因此冷靜下來離開現場,回家後好好思考,如果經過了長時間的考驗,依然覺得需要購買,在進行購買。
學會調查市場,養成貨比三家的習慣,或許可以發現尋找更便宜的價格、更適合自己的商品。
更好的選擇

使用先消費後付款的信用卡,常常會發生忘記之前的消費,等到收到帳單時,才會高額的金額才驚覺,如果使用金融卡就可以避免這種狀況,雖然金融卡的優惠可能低於信用卡,但是信用卡沒有使用限制,金融卡卻有存款餘額的使用上限。
即便想要購買超過存款餘額的商品,結帳時也會因為存款不足,而無法使用,改正過度消費的問題,卻跟信用卡一樣有不需要攜帶現金就能消費的優點。
如何存到更多錢

許多人都會認為,想要存錢就必須要過上,辛苦的節約生活,但是事實並非如此,因為會使人產生痛苦感理由,是針對浪費預算的刪減。
試著將每個月記帳的支出一些檢討,總是會發現消費支出,有許多不必要的支出,只要能察覺這些因素,就代表自己有所成長,就可以修正過去所犯的錯誤,將多餘的錢拿去投資或是做更好的消費支出。
利用除法計算預算

將每個月的消費預算,除以當月天數,便可算出一天的可用餘額,如果今天超出預算,明天就必須要節約,只要使用這樣的方法,就會自然為了讓明天可用額度增加而節約,如此一來反而不會產生痛苦,反而會感到一種額度增加的興奮感。
為了未來而必須要省吃儉用–>把今天的錢流到未來使用,事實上所做的事情,完全沒有改變,心情與感受卻大不相同,運用除法可以讓人化被動為主動,積極地做出選擇。
效果更強的技巧:
如果將每個月的消費預算,除於少於當月天數,就可以更加強節約的效果,到最後每個月最後一天,還會有非常多的餘額。
ABC帳戶理財法

將帳戶依照功能分門別類,不但有助於整理思緒,更容易存到錢,帳戶可以依照功能簡單分成三類:
- A支出帳戶:
這個帳戶為每月的所有開銷x1.5倍,例如房租、伙食費、日用品、保險費、水電費、瓦斯等等。 - B 存錢帳戶:
將每個月的剩餘都存入,目標為6個月的收入+年度開銷,也稱為生活預備金。 - C 投資帳戶:
當儲蓄帳戶存足6個月收入後,將剩餘的錢都投入投資帳戶。
使用方法:
- 薪水入帳後,將資金分配到不同帳戶中。
- 支出帳戶的1.5倍資金,是為了避免超出預期開銷,而動用其他帳戶。
- 支出帳戶花超過預期開銷,下個月需要還清,也就是說保持1.5倍資金。
- 優先以存滿6個月收入為優先,再開始進行投資。
- 年度預算即是年度性的固定消費,例如:保險、稅、學費等等…
- 投資,使用低風險的美股指數型ETF為主。
- 推薦使用數位銀行,免出門開戶及APP,十分方便。
- 存錢帳戶: Richart數位銀行
- 支出帳戶: 王道數位銀行
- 投資帳戶: 國泰銀行 (國泰銀行電匯到第一證劵最便宜)
時間就是金錢

有錢人與窮人的差別,就在於銀行存款的差別。
如果你看到上面這句話,覺得很好笑或是廢話,或許看到我下一句,你會更吃驚,哪就是,「有錢人的銀行存款<窮人的銀行存款」。
因為銀行存款是指存在銀行的資金,也就是存錢帳戶的6個月薪水+年度固定消費,多餘的錢都已經轉入投資帳戶購買資產了。
把時間變成夥伴的方法,就是複利的力量,如果能明白時間就是金錢的道理,就能夠了解,把錢留在身邊是絕對不可以的事情。
誠實面對失敗經驗

如果你是能夠下意識做出正確判斷的人,當然沒有任何問題,社會上充斥各種詐騙、詐欺案件,以及可疑的投資案,不少人認為,自己絕對不會被受騙上當,但事實上越是有這種自信的人,越是容易受騙。
其實人類是很盲目的,譬如說,標榜可以帶來好運的幸運手鍊,是很常見熱賣商品之一,但是試問要如何證明手鍊能帶來好運,無法證明的事實,卻可以讓人深信不疑,只有像這樣一一破解,才能夠慢慢的建立自我價值觀。
夫妻理財

許多存不了錢的家庭,多數都採用夫妻分開計帳的方式,因為雙方都希望能自由地使用自己賺的錢,所以才無法同心協力的存錢,當然如果能尊重彼此的自由,就算家計無法統一,只要各自能存到錢,可以說是最好的情況。
但是大部分的情況是,雙方之中至少有一方浪費成性,或是雙方完全都沒有再存錢,甚至是還有負債的情況,並且都以自己的情況為優先,經常對另一半過度要求,抱怨聲浪層出不窮。
夫妻能夠存到錢的關鍵,在於統一管理家計,讓夫妻雙方的想法、價值觀、力量合而為一,要達成這個目標,溝通是唯一的手段,關鍵在於,以討論的方式溝通,而且讓數字說話,而非訴諸感性,以雙方不平等的方式,使對方言聽計從。
錢不會帶來安全感

人之所以想成為有錢人,無非是希望能夠獲得幸福,尤其是年紀大之後,無法繼續工作賺取收入,生活會變得困苦,無論是誰,有時都會陷入不安的思考之中,對人生感到絕望。
但事實上就算存到一億,會感到不安的人還是會感到不安,因為收入太低、有小孩、擔心退休金,總之,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,大家開始追著錢跑,投資高風險商品,反而讓資產減少。
其實,只要珍惜當下的自己,思考自己能力所及的事,再穩健地踏出腳步就行了,能夠確立自己的價值觀,不論遇到何種困境,都能勇敢面對,只要有這樣的信念,不安便不復存在。
需求金字塔

想知道自己的弱點,可以參考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,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,每當一個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,就會追求更高層式的需求,並在這個過程中,逐漸從低層次的需求中解放,不在受到束縛。
需求金字塔:
- 第一層 生理需求(外在):
也就是食慾、睡眠、性慾等基本需求,對於特價品、限時特惠,特別沒有迪抵抗力。 - 第二層 安全需求(外在):
想要所有可以保障人生安全的東西,對於房子、衣服、金錢,特別渴望。 - 第三層 社交需求(外在):
想成為團體中的一份子,想要朋友、伴侶,因此對於流行、熱門商品,特別需要。 - 第四層 尊重需求(內在):
可望被認同、表揚、尊重,對於限定品、稀有品,特別感興趣。 - 第五層 自我實現需求(內在):
不再是為了被認同而表現自我,純粹可望表現自我。
每當滿足一個層次的需求,就會追求更高的層次,只要知道自己處於哪個需求層次,就可以確切掌握自己真正的渴望,同時知道,這個需求就是自己的弱點。
只有到了最後的自我實現需求層次,只會購買真正需要的商品,並慢慢捨棄不必要的東西,才能真正的滿足自我,或許現在無法馬上改變,但是持續讓心靈有所成長,就一定可以達成目標。
接受現實的精神

人生的路上,難免會遭遇重大危機,像是突然被開除、受傷、生病、天災、生意失敗、投資失利、背負債務等等,這種時候我們需要的是「接受現實的精神」。
在面臨危機的三種反應:
- 自我欺騙:
假裝不知情、對自己說這沒甚麼。 - 轉移注意力:
明天要出國玩吃美食。 - 接受現實:
這件事情真的很困難,但是也只能開始處理。
當發生危機時,會突然覺得人生進入一片黑暗,一開始會非常逃離現實,或乾脆裝作不知情,但是這些做法的結果,只是對現實視而不見。
試著讓自己的情緒沉澱下來,把握當時現狀,接受現實並思考如何解決,直到將問題解決了,未來的自己將會慶幸,當時抱持積極面對的態度,而度過難關的自己,將會產生無比的自信。
存錢態度

作者簡介
橫山光昭
MyFP公司執行長。
日本理財大師、平民派財務規劃專家。深受讀者及客戶認同與支持。以家庭的借貸為核心,從根本解決財務問題,目的是確實讓家計重獲新生。
至今,已幫助超過10,000人的赤字家計重見光明。除了演講、出書,還活躍於各大媒體,經常受邀採訪。
暢銷著作《月存兩萬二也要存到錢》系列,累計銷售數字超過60萬冊。
MyFP公司官方網站:
伊豫部紀子
NHK晨間節目《朝一》導播。
出生於日本埼玉縣,立教大學文學系畢業後,立志成為播報員,進入節目製作公司工作。
從2000年開始在《早安輕鬆生活》節目中,介紹各種生活資訊並採訪名人。
在這個節目更名為《朝一》之後,製作人氣單元「超級主婦現身說法」。
著作有《NHK「朝一」超級主婦親授祕技!》,深受女性觀眾青睞。
博客來連結
結語
存錢態度這本書,我大概兩年前我就看過了,書所提供的理財觀念,到現在都還是在使用,大多數人所關注的焦點都是在於「如何投資」,以前的我也是如此,我也曾經聽過一些理財名人說:「你想要投資,沒有錢怎麼投資,因此要先做好理財,再來考慮投資」,這是支持理財的重要觀點之一,但不是我心中這還不是最佳答案。
我發現目前存在的風險低的投資,一年的報酬率最高為10%左右,如果想要找到更高報酬率的投資,所伴隨的風險可能反而會使離目標更遠,如此一來,在投報率固定的情況下,要提早達成財務目標,提高投資本金是唯一辦法,此時理財觀念就顯得十分重要,根據統計能成為富人的人,通常本身就具高收入及高儲蓄兩種特質。
推薦相關好站文:
如何打造富腦袋?教你從零開始累積被動收入!
相關文章:
dio的省錢計畫,運用4%法則達到財務自由。
被錢控制的人,有錢也不會幸福,一生不要在為錢煩惱。
dio的投資心得|投資就像是在經營果園
【巴比倫致富聖經】古代最富有的富翁,告訴你如何致富的方法。
【富人思維】733位富豪問卷調查,成為富人的因素排名。
【人脈很重要】如何建立良好人際關係,贏得友誼及愛情、拓展人脈、合作邀請。
談判是一種藝術,不論你在談判中有多老練,都比不上策略規劃周密。
不知道如何管理金錢嗎?讓財務建築師LIDIA老師,幫你做財務診斷。
想要學習如何財務自由嗎?
看看我幫你整理的課程、書籍:
dio致富課程清單、 dio致富教室推薦書籍


這本書感覺很棒欸!馬上列入新年新書單
還不錯哦~~樸實無華的實用觀念。